骨材不足問題已有解決方案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上圖:完成製成之新一代海綿骨

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剩餘碎骨會依正常程序丟棄銷毀,或經病患同意,經評估合適性後供骨癌、骨肉癌的病患使用,讓長期遭受癌細胞侵蝕、破壞的骨頭,能得到填充、支撐的救治與幫助。但是由於一份僅能提供一位病人使用,沒用完就須丟棄,而且醫師需在術中整修至適合形狀,除手術時間延長,病患長時間曝露更增加感染風險。榮總研發新一代海綿骨碎片移植,至今成功上百位病患,為長期以來骨材不足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臺北榮總骨頭組織庫成立於1983年,並於2010年為了因應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結合了骨、眼及皮膚組織成立移植用組織庫,然而為提供國人安全高品質的異體移植骨頭,臺北榮總骨科部於2011年9月起,與生寶生技集團產學合作,率先投入骨組織開發製程,結合臺北榮總豐富臨床經驗及生寶的專業品質管理系統,建構完善的SOP,研發出5-10mm大小第一代海綿骨碎片,分成2.5cc、5cc、10cc、20cc及30cc等五種規格方便手術醫師選擇符合病人需求的規格,術中解凍後打開包裝可立即使用,使用更方便,大幅縮短手術的時間,有效避免術中感染風險,更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

第一代海綿骨碎片適用於填補因粉碎性骨折、人工關節鬆脫與骨溶解、骨髓炎與骨腫瘤等疾病造成骨缺損,一位37歲罹患軟骨黏液樣纖維瘤女士,為臺北榮總首位使用第一代海綿骨碎片的病患,103年9月3日術後至今恢復良好。而第一代海綿骨碎片迄今也已提供逾百位病患臨床使用,術後皆無感染且恢復良好,臨床醫師亦給予相當高度肯定。

上圖:未製成之骨頭碎片

舊式骨碎片在移植手術時,主治醫師須花較多的時間來處理骨頭,這樣不僅拉長手術及病人在手術檯上暴露的時間,增加病人感染的風險,且因舊式骨碎片一份僅只能提供一位病人使用,但有時病人僅只需使用少量時,剩下的部分即須銷毀無法繼續使用,而造成珍貴骨頭組織的浪費,十分可惜!

第一代海綿骨碎片的製程是國內率先由專業醫師訓練指導專人進行骨頭製程,雖在原有程序上花費更多的時間,但卻能有較多的時間以更嚴謹的方式來處理這些珍貴的骨頭,減少移植手術所需時間,更加保障異體移植骨頭的安全性。

榮總希望未來能比照國外組織庫的規格跟標準,提供國人更安全、更高品質的異體骨頭供移植使用,並有效提昇國內『移植用人體組織的品質與衛生層次』。此外,國外類似之骨頭組織產品相對昂貴,健保不給付,使病人負擔重,因此,我們希望既然國內有此捐贈的來源,更應發展出完善的制度,一方面提高品質,另一方面降低成本,使國內病患既能享有品質,又能減輕其負擔。

圖一:為目前台灣各大醫院常使用的骨骼,內含有捐贈者的油脂跟血水,臨床醫師僅在使用前於手術

台上做簡易清洗。

圖二:第一代海綿骨碎片的成品,清除原捐贈者的油脂跟血水,使骨骼ob嚴選心得組織更乾淨及安全。

新聞出處---http://news.pchome.com.tw/healthcare/5678news/20160418/index-46097500358695214012.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ob嚴選心得
    全站熱搜

    nplwi6864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